“探月工程三期”是我国探月计划最后、也最为关键的一期。这项世界瞩目的“挖土”任务,随着嫦娥5号携带月壤顺利返回地球,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你知道吗?在采集月壤的背后也凝聚着重大人的力量。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邵毅敏教授及其“机械科研天团”就是其中“一份子”,他们共同解决了嫦娥五号核心钻取装置冲击机构疲劳技术难题,保证月壤的成功采集。
邵毅敏多年来积极参与了冶金、交通、船舶、车辆等多个领域的重要项目,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20年重庆两会上,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针对目前国家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他还提出:“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有很多高精尖的产品,但在某些重要领域还是容易被其他国家在技术上‘卡脖子’,这些‘卡脖子’的难题阻碍了知识产权的自主化和科技的创新。”
海外学成归国后,邵毅敏充分利用所学所思,专注科研与教学,经过长期、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他首次提出“复合滤波降噪”的概念,成功弥补了传统降噪法的缺陷和不足,提高了强噪声环境下机械设备早期微弱故障信号的提取能力。邵毅敏团队还首次建立了球-刚性平面接触振动基础模型,发现了非光滑接触界面受迫振动响应振幅突变跳跃现象等,为我国机械传动系统动力学及设备故障诊断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
数十年来,邵毅敏潜心科研,在我国机械传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以及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13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60余项,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目前,邵毅敏带领的“机械科研天团”有17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科研人才。近年来,该团队(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智能轴承技术与动力学团队)在轨道交通、大型船舶、清洁能源、冶金等众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开展了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支拥有骄人成绩且战斗力极强的团队,40岁以下人员竟占70%,团队成员研究领域包括机械、力学、仪器、微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一支十分年轻化且强大的科研团队。
本文由陌贝网小丽整理编辑